第(2/3)页 在唐高宗时期的龙朔元年,有个姓胡的老板在朱雀大街上开了家杂羔店,专门卖猪杂碎。 有一天,药圣孙思邈路过,肚子饿了,就进店吃了一碗。 但他吃完,觉得味道太腥了,又油腻,就把店老板叫来了,跟老板说…” 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压低嗓子,模仿着老人的语气:“老板啊!你这猪杂是好东西,肠属金,金生水,故有降火、治消渴之功。 肚属土居中,为补中益气、养身之本。 只不过物虽好,但你调制不当,味道吃着实在不美。” 他用的是秦省话,高天风听乐了:“孙思邈是这么说话的吗?” “那不然呢?” 李启文笑着反问:“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老秦人,不光孙思邈了,李世民,秦始皇,都是这口音。” “好吧,你厉害。” 高天风哈哈笑着,挑了挑大拇指,兴致勃勃的催促:“你继续讲,你别说,你学得还挺像的。” 直播间的观众也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注意力,纷纷发着弹幕催促。 李启文清了清嗓子,就继续压低声音讲述:“孙老神仙说,这样吧,咱俩有缘,我就传你一道八珍汤的方子,你煮猪杂的时候放进去,就不会腥了。 说完以后,他就从药篓里取出了八种药材,放进了随身的酒葫芦里,交给了店老板。 店老板按照他说的方法,煮杂碎的时候,把八种药材放进去一起煮,果然煮出来的杂碎肥而不腥,汤油而不腻,味道特别好。 然后,店老板就把孙老神仙的葫芦挂在了门头上,把卖的猪杂改了名,叫葫芦。 因为大肠和猪肚连接的这一段,油脂丰满,形状也像葫芦,所以被老板单另切出来,当做精品来卖,起名叫葫芦头。 后来有人往葫芦头里加了泡馍,这道小吃就慢慢流传开了。” “有意思。” 高天风听得有趣:“我们那边的小吃搞这种传说,都是往乾隆身上靠,动不动就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吃过的。 你们这的小吃,居然是往孙思邈身上靠,还是你们有创意。” “诶?那还真未必是传说。” 李启文笑着取出了柜子里的药材:“这个故事是秦省的省志里有记载的,说明流传很久了。 而且这八珍汤的原料,的确都是中药材,发明这个方子的,就算不是孙思邈,也是一位名医。” “真的假的?” 高天风来了兴趣:“这八珍汤里都有什么药材?” “就这八样。” 李启文一边取调料,一边介绍:“八角、花椒、桂皮、香叶、草果、丁香、陈皮、白芷,这八种调料,也是中餐最早的卤味配方里的基础配料。” 高天风从李启文面前的调料包里捏起了几颗花椒,疑惑问:“这不都是平常用的调味料吗?它们也是药材?” “当然,中餐传统调味料,本来就是出自药材,各有药性。 厨圣伊尹也是中药汤剂的创始人,所以才有药食同源,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么。” 第(2/3)页